圖書館主辦的“信息素養之數字人文工作坊”于11月17日圓滿結束。此次工作坊特邀了4位數字人文領域的專家,他們從不同的主題出發,帶來了4場非常精彩的講座:
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系邱偉云副教授以“數字概念史”為主題,介紹了數字概念史相關的理論知識,并結合案例講解,展示了如何運用文本探勘技術將復雜的文本轉化成知識單元,總結出做數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范式。
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徐永明教授以“從結構化數據庫到智慧化大數據”為主題,介紹了哈佛大學的CBDB、CHGIS、WORLDMAP及浙大AMAP等數據庫和學術地圖實踐案例,展示了結構化數據和智慧化大數據的實踐應用?;?/span>AMAP平臺數據申請的“明代文學智慧大數據及平臺建設”最近獲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。
南京師范大學李斌副教授以“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學研究”為主題,在回顧計算機語言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,介紹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,研究漢語歷時演化和隱喻計算兩個具體案例。
復旦大學現代語言研究院張夢翰青年研究員以“語言演化研究”為主題,介紹了目前用于語言演化相關研究的數據庫和研究范式,用于語言演化研究的數據庫具有哪些特點。
講座內容豐滿前沿,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,對有志于從事數字人文的新進研究者都有很好的啟發。圖書館策劃這個系列講座旨在支持學校新文科建設,向學校師生展示其中的可能方向。未來圖書館還將在數字與人文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服務。
錯過直播的你、錯過現場講座的你,想要繼續學習的你,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,或者訪問圖書館主頁——研究支持——讀者培訓,獲取相關講座。
回看請掃描二維碼(僅校內IP訪問):
詞匯、語言、概念:數字概念史方法的理論與實踐(邱偉云)
從結構化數據庫到智慧化大數據(徐永明)
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學研究(李斌)
語言演化研究及相關數據庫介紹(張夢翰)